跳到主要內容區
:::

作業 + 「?」= 作品

西苑高中 李昆翰老師 06/25/2012 1997 點閱

 

      三年前,利用學生考完基測後的空檔,帶著學生完成了自己作曲、填詞、演奏的音樂創作專輯,這當然不是「作業」,我也不會打分數,但參與的學生樂在其中,因為這是屬於他們的「作品」。

      一張結合圖片與新詩的自製書卡,學生把它夾在書中,壓在透明墊下,甚至多洗幾張分送給親朋好友,相互蒐集討論。為什麼國文課的「作業」會有這樣令我意外的結果?回顧製作過程,學生寫新詩時也格外投入,只是因為有趣嗎?我認為關鍵是學生把這當成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應付老師的「作業」。

      取代制式的週記,我讓學生定期寫「班級日誌」,並且承諾畢業時彙整成冊,作為三年來的紀念。學生生動地寫班級大小事,還加上有趣的插圖。不用等到成書,同學們已經相互傳閱,有些人更是越寫越起勁。為什麼同樣是「作業」,會有如此令人驚喜的效果?我猜,或許是因為這跳脫了「給老師批改的作業」,變成「同學也能分享的作品」。

「出作業」與「寫作業」幾乎是臺灣國中、小學師生每天的例行公事,然而很多事情一旦成為生活中的理所當然,我們似乎就很少重新思考其中的意義與價值。在上述嘗試與思索的過程中,我腦海中開始浮現一個公式:「作業+ 『?』= 作品」,這個概念雖然模糊,卻給我的教學帶來不一樣的刺激。

      或許有人會問,「作業」與「作品」的定義是什麼?兩者有什麼差別?但我認為,與其進行說文解字式的意義分析或者學術性的比較探討,倒不如回歸到我們最直覺的聯想。在自己的學習歷程中,最不喜歡的「作業」是什麼?最喜歡的「作品」是什麼?兩者之間,就是我們可以努力的空間。

      是不是所有的作業都能「作品化」?這並不容易。但我在此想分享的是一種觀念的小轉變與改變現況的可能性,更重要的,也是我最喜歡的,是公式中那個奇妙、未知卻又充滿力量的「問號」。

 

分享:
:::

教學錦囊

作業 + 「?」= 作品
看報紙學寫作
高年級班級讀書會---談少年小說的導讀
用科學幫考生加油:『一元及第,試試如意』活動分享
我的星兒學生-自閉症的視覺提示使用心得
神奇的魔力──淺談讀報教育在教學上的運用
創意來自於對生活的敏感度--卓越班級經營,迎向學生幸福未來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