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教材數位化 AI生成活化教學

四箴國中董家琳老師 06/05/2025 1463 點閱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一定會發現:教科書中的人物,往往扮演推動歷史齒輪的關鍵角色。以臺灣歷史從大航海時代至清帝國時期為例,出現的歷史人物大約有16位,包括顏思齊、鄭芝龍、郭懷一、鄭成功、鄭經、鄭克塽、陳永華、施琅、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吳沙、沈葆楨、劉銘傳、馬偕、馬雅各等,或許是受限於教科書編撰的規範,課文對這些人物介紹,使用字數並不多,加上輕描淡寫的風格,學生實在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筆者曾經分析某次七年級歷史科定期評量試題(圖1),其中就發現:學生對選項(A)朱一貴、(B)林爽文、(C)鄭成功、(D)郭懷一等四位歷史人物印象模糊外,甚至有混淆的情況,結果有高達55%學生答錯。有鑑於此,在原有的教科書及教學網站(註1)等學習資源之外,筆者嘗試以數位化的教材設計著手,來提高學生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印象。以下經驗分享:

圖1:定期評量試題分析(圖片1)
圖1:定期評量試題分析

一、Wordwall趣味化練習

  根據〈Wordwall將學習評量數位化、趣味化〉一文的操作步驟(註2),筆者以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為範圍,選取課文中8位歷史人物及其相關介紹,再以Wordwall的Match up(配對)模式來編輯作業,設計完成後,命名為「臺灣歷史人物搜查(上篇)」,將連結分享於我的教學平台上。當發現學生對歷史人物印象模糊,或混淆不清時,隨即連結Wordwall進行練習(圖2),在過程中,筆者發現:相較於個人上台練習,二人組隊練習時合作學習的效果更好,或者切換成Gameshow quiz(競賽節目)模式,也能增加練習時的刺激感。

圖2:Wordwall臺灣歷史人物搜查(上篇)(圖片2)
圖2:Wordwall臺灣歷史人物搜查(上篇)

二、AI生成活化歷史人物

        根據〈AI繪圖  教師命題的小助手〉一文(註3),生成式AI除了可以協助教師命題,應該還可以提供更多的幫助,尤其是增進學生學習歷史上。於是筆者以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為範圍,從課文提及的歷史人物中選出10位,先由AI生成「文字」,再由AI生成「語音」,透過聲音的形式,活化這些歷史人物。其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AI生成文字

  在ChatGPT對話框中輸入「以馬偕為第一人稱的口吻,來介紹自己。內容要包括時代背景、重要事件等,字數在100字內。」,隨即生成該歷史人物的自我介紹詞(圖3)。

圖3:ChatGPT生成歷史人物的自我介紹詞(圖片3)
圖3:ChatGPT生成歷史人物的自我介紹詞

AI生成語音

  進入MyEdit平台後,選擇音訊編輯工具中的「文字轉語音」功能(圖4),並將步驟1生成的文字複製,貼上文字框內,接著選擇不同聲音的「配音員」,按下「生成鍵」生成語音(註4)。重複以上步驟,待全部人物都完成之後,將語音檔存放於雲端空間,命名為「猜猜我是誰?」,並連結分享於我的教學平台上(註5)。

圖4:MyEdit生成歷史人物的語音(圖片4)
圖4:MyEdit生成歷史人物的語音

  綜合上述經驗分享,期待學生可以透過多元的學習資源,包括:教科書中的圖文、教學網站上的影片,老師設計的Wordwall趣味練習、會說話的歷史人物等,在配對、猜謎等教學活動中,不知不覺地認識這些古人,並留下深刻印象、難以忘記。

註1:教學網站「箴愛歷史學習部落」https://sites.google.com/a/scjh.tc.edu.tw/history/

註2:〈Wordwall將學習評量數位化、趣味化〉,台中市教育電子報第143期,取自https://epaper.tc.edu.tw/application/show-article?id=5016

註3:〈AI繪圖  教師命題的小助手〉,台中市教育電子報第156期,取自https://epaper.tc.edu.tw/application/show-article?id=5458

註4:MyEdit生成語音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H1YT6ifMTQmv5VfsZ7JeDi9vhfpjVx1a/view

註5:「猜猜我是誰?」https://sites.google.com/a/scjh.tc.edu.tw/history/%E9%81%8A%E6%88%B2%E5%AD%B8%E7%BF%92/%E7%8C%9C%E7%8C%9C%E6%88%91%E6%98%AF%E8%AA%B0?authuser=0

分享:
:::

教學錦囊

我們這樣推閱讀 跨領域書展
閱動生命力 啟動幸福力
小米 泰雅族的春天
在多元中找到書法之美的五大教學心法
教材數位化 AI生成活化教學
教學及輔導小技巧分享
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