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與盤點以學生為本的數位資源作為實施扶助學習的工具
一、前言 回顧過往,教育部於2006年鑑於國內部分地區因位置偏遠,導致文化刺激少、數位落差大以及學校教師流動率高…等城鄉失衡的現象,遂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針對地域性弱勢的中學與小學,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習輔導》。經過數年實施後檢討其成效,於2013年針對弱勢家庭之低學習成就中學與小學學生,規劃、推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建置國民中、小學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系統」與「資源平臺」;2019年更將「補救教學」更名為「學習扶助」以彰顯其正向、積極的意義,每年五月依據「篩選測驗」結果,篩選出全國中小學國語、數學、英語文學習低成就學生:再針對未通過的學生,進行學習扶助開班、授課與輔導,設計並實踐符合學生個別需求的學習內容與方法,提供額外的學習機會與資源(吳清山,2020);後續,又以成長測驗追蹤輔導其學習成效,「學習扶助」政策實踐之體系終於形成(林志汀,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