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輔導心戰術--心理性的普林馬克原則
東區臺中國小吳嘉展老師
05/17/2016
在教育心理學上,行為學派的Premack(1965)以合欲制約作用,提出了普林馬克原則,是指應用個體高頻率行為(看電視、打球...)來當做低頻率行為(做功課、打掃...)的增強物。高頻率行為是個體真正想做的事情,低頻率行為則是個體不想做的事情。將低頻率行為與高頻率行為予以制約聯結將會增加個體低頻率行為的出現機率,以漸次使個體達成預期的行為目標。學理上不難理解,難做的是實務。
一、應用於教學現場上
現行中小學校園裡,普林馬克原則是相當實用且頗具效力的教學策略,尤其是對獎勵品和動態活動具有高度興趣的小學生,更見其效;但是到了國高中以後,固定不變或是毫無新鮮感的活動會逐漸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加以學生的表現未必盡如其意,學生便可能出現被動應付的形態,如:「我不在乎」、「做不到就算了」、「這獎勵還好而已」。如果為了滿足學生的物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