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公民素養
南屯區大墩國小鄭百森主任
10/28/2016
近代的臺灣從政治解嚴後,民主自由等開放思維很快的成主流意識散布,多元化價值漸成大趨勢,文化、本土、藝術、創新等新時代議題躍上檯面,呈現在各式事件的表象,是人民的意見越來越受重視,代表管理的政府則反需時時臨觀民意動向;伏流在這些現象的內層意義,則是「公民社會」的意識隱然成型,且逐漸發展健壯,形成指引國家發展的潛在力量。
而這一形成過程,也呈現了許多不成熟的陣痛期,包含不理性的各種抗爭事件、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的自利行為、偶像形象崇拜、破壞群體共識的唯我主義言行、表裡不一的各階層形象、甚至是跳脫客觀公平正義的法規、游走正反邊緣的政治人物等,至今仍是舉首頻見。凡此皆反映出,臺灣社會並未能表現出一個民主自由社會該有的自律及共識,成熟社會所能理性處理的兩大問題:「價值整合」和「多元尊重」一直是台灣無法凝聚共識的根源,而這也就是「公民素養」的兩大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