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一場有生命熱力的學習
相信有不少孩子曾經歷過,寒暑長假開學後,校園中的樹木經過修剪,變成光禿禿的模樣,如果孩子有善感的心,甚至會要問問老師,修剪成這樣,樹木還能活嗎?我們當然可以憑成人的知識和經驗直接告訴孩子:「冬去春來,樹木就會冒芽。」但這樣的對話情境,真的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嗎?我們會不會錯失了引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大好機會呢? 教育部自2014年公布《戶外教育宣言》,清楚點出「戶外教育」泛指「走出課室外」的學習,包括到校園角落、社區部落、特色場館、山林溪流、自然探索、社會踏查等等之體驗學習,透過走讀、操作、觀察、探索、互動、反思等歷程,結合五感體驗的融合學習,希望學科知識的學習能更連結真實環境,具體落實108新課綱精神。 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孩子在學習臺灣早期建築結構及歷史文化主題時,將不僅在教室中藉由書面資料或簡報影片來進行學習,而是來到路程可及的摘星山莊,浸泡在滿是磚雕、石雕、交趾陶、泥塑、大